第215章 郭嘉纵论天下大势_三国:我给昏君当替身
欧特小说网 > 三国:我给昏君当替身 > 第215章 郭嘉纵论天下大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5章 郭嘉纵论天下大势

  科举制事关重大,因而刘明极期关注。

  在他的亲自指点下,荀彧和郭嘉两人拟制了具体细则,又组织蔡邕、王允、杨彪、卢植等人充分讨论。

  其实,刘明现在的推行的科举制,已经与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科举取士有着很大的不同,内容上已经不再是独尊儒术,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特别是既有事关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常识内容,又有事关治国理政的宏观策论,尽最大可能避免举士们眼高手低,坐而论道滔滔不绝、立而行事百无一用,将国家带入越来越务虚的不归路。

  而且科举取士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刘明当前正在推行的新式教育体系密切相关,至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有密切关连的。

  因为有科举这个指挥棒的指引,因而这天下必然会越来越重视教育,进一步开启民智、促进发展。

  而教育中各行各业内容都有涉猎,又会反过来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兴盛,推动各业平等、百花齐放理念的确立。

  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不是一盘散沙,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千变万变核心不变,否则国家也好、民族也罢,就会失去凝聚力。

  只是现在还没到那一步,现在需要的是先放开,等天下安宁之后,刘明会融合自己几千年的见识,来提出适合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刘明对科举取士极期重视,把他作为推动这个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来想着,为了方便下一步在推行之中降低阻力,是不是要把拟定好的细则派人送给皇甫嵩、盖勋、朱儁、刘虞这些处于这天下顶端的几人过目?

  后来想了想还是作罢了,五司巨头们的见识虽然要远超普通人,但每个人的身后都关联着巨大的利益集团,而且他们都是在现有体系中的获益者,未必就愿意打破现有体系接受新事物。

  与其这样,还不如朕在这里趁着灭族袁家的余威,拍板敲定科举诸事,等五司巨头们回归朝廷后也只能是照办的份了。

  “众爱卿有何疑问可以当殿提出。”等荀彧逐条解释完毕后,刘明扫视一眼陷入沉思的众人,说道,“此举事关千秋万代,事关天下苍生,须极为慎重,若有不同意见或者完善举措可以现在就提,一旦通过施行后,若是发现谁有意阻挠甚至破坏科举,那么……”

  刘明的眼光冷凛下来,缓缓道:“与阻挠破坏新税制一样,一人为乱斩一人,一族为乱杀一族。”

  殿中一片安宁。

  刚才他们已经从陛下对新税制立场上感受到了无边的寒意,现在科举制也是如此,只要不是特别是重大的问题,谁也不敢吹毛求疵。

  而且现在的细则条款,其中的主要精神刘明已经提前多次透露,大家在先期震惊后,到目前大体上已经能够想通了,想不通也不想冒杀头的风险去横加阻拦。

  其实刘明现在版本的科举取士最大的阻力是那些守旧的大儒们,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独统天下,渗透到生产管理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提倡百花齐放,就会动摇一些家族的地位以及一些大儒们的社会影响力,这都是一眼看透的事,好在刘明前面铺垫足够,现在态度又足够坚决,再加上荀彧解释时的巧舌如簧,所以阻力要比想象中的大减。

  “臣赞同,无异议。”大司宗丞蔡邕出班表态说道。

  “臣赞同,无异议。”大司宗卢植说道。

  这两位当世大儒一表态,众朝臣们立刻出班表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科举取士就这么顺利通过,全部赞成,接下来将以此为标志,开启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

  当然这是后话,接着是第三个议题,刘明向众朝臣们通报了当下各处战场的情况。

  大司马皇甫嵩、大司马丞黄琬都在外作战,因而这个战情通报只能刘明亲自去做,这事谁也代替不了。

  “如今天下虽然仍然战乱不休,但是整体向好,朝廷大军正在逐渐稳固局面。”刘明的声音中有着一股子坚定和自信,将明汉禁卫搜集到的情报以及各地上报的相关奏章内容作了通报——

  南匈奴单于於扶罗死后,他的弟弟呼厨泉率残部逃回匈奴,目前拉起一帮人正与推翻其父亲权位的势力斗得正酣。

  乌桓人在公孙瓒南下后,再次蠢蠢欲动,不过在刘虞的怀柔政策之下,目前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而且寒冬也已过去,随着春暖花开,水草长出来后,这帮人应该能够安稳大半年。

  但是今年入秋以后会不会再次作妖,目前来看一切皆有可能。

  大司马皇甫嵩、大司刑盖勋已将董卓打得退入河东郡临汾城,目前还是处于一个节节胜利的状态之中。

  不过刚刚得到消息,黑山贼、白波贼没有接受朝廷招安,再次下山反叛,攻打河内怀县,而且据朱儁的表章,其军中有高人指挥,目前还不知是谁。

  东部的兖州战事推进也十分顺利,公孙瓒一入兖,鲍信就开始了节节败退,再加上刘岱起用程昱、典韦、潘璋等人,大半个兖州已经被夺回。

  在兖州,典韦、赵云两人已经成了广为传颂的英雄人物,刘岱、公孙瓒纷纷上表为他们二人请功。

  果然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

  南部战场,黄琬、戏志才已经率军光复整个荆州,接下来正准备兵进扬州。

  袁术在扬州招兵买马,大肆扩军,孙策带着孙家旧部投靠了袁术,许攸也逃到了那里,刘明可以想见,接下来扬州战事不会那么容易。

  刘明最关注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益州牧刘焉借口张鲁在汉中阻绝道路,无法赴任幽州牧的新职位,而且益州收的税收也无法运到京城。

  这个意味就很明显了,刘焉打算像历史上那样在益州自立,天下大乱,益州又有山川之险,不得不说刘焉选择的时间节点非常准确。

  很可惜,刘焉老儿千谋万算,他无法知道当今皇帝已经不是那个昏庸无道的灵帝刘宏,而是一个未来世界的穿越者。

  而且还是个有着改造世界、改写历史梦想的网文扑街狗,一旦给他抽出手来,大逼兜就会毫不犹豫地呼到那些搞分裂的大聪明脸上。

  “陛下,大司空朱儁兵微将寡,独守怀县。贼人兵多,且有高人相助。”大司空丞杨彪出班说道,“微丞建议陛下速派大军入河内救援大司空。”

  杨彪作为大司空府的丞官,现在一听自己的顶头上司陷入危局,第一个站出来请求朝廷派兵解救。

  “请陛下派兵救援大司空。”

  “请陛下派兵救援大司空。”

  ……

  又有几人出班请求刘明派兵。

  朱儁也是朝中老臣了,而且功勋卓著,人脉广泛,因而许多人都站出来希望朝廷能够派兵。

  “众爱卿一片赤诚,朕心甚慰,可惜你们并不知兵。”刘明笑着摇了摇头道,“大司空已经在怀县作了万全准备,而且与大司刑有攻守互助之约,只要能守住城池拖延几日,河东的援兵就会赶到。

  “届时里应外合,定能杀得贼人溃退。朝廷如果派兵,恐怕没等兵马到达河内,贼人就败了,因而不必担心,坐等佳音即可。”

  刘明说着看了众人一眼,见大伙没有什么异议,最后把目光落在了郭嘉身上。有意让他多露露脸,展示一下能力,便道:“奉孝对当今形势有何见解?”

  目前郭嘉的职务是守宫令,主要是在宫廷里服务皇帝的笔墨纸砚等事,严格来说是归属大司宗管。

  在大司宗卢植以及大司宗丞蔡邕都在场的情况下,特别是这种正规的常朝上,作为具体办事人员的大司宗属官是没有资格对朝议说三道四的。

  但刘明就是要给这些腐朽的朝臣们树立一个榜样:不要看不起年轻人,不要看不起苦寒之人,不要看不起官职低微之人!

  同时也是想要借机让郭嘉露脸,为日后重用奠定基础。

  众人都知道郭嘉目前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陛下的宠臣,在其还是颖川的穷苦少年、名声不显时,陛下便下旨点名征召。

  其出山之后,随陛下南征荆州,灭杀孙坚,又神不知鬼不觉返回雒阳,平定袁家之乱。

  起初朝中众臣都在感叹当今陛下的威猛无比,后来听说这些惊天大事背后是有三位年轻人在出谋划策,就是戏志才、荀彧、郭嘉!

  而这三人正是陛下亲自下诏征召的年轻才俊,众朝臣感觉有点凌乱,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们心中是一万个不愿意相信陛下没凭没据点名的三个年轻人能有如此才干,但你这是想说陛下识人不明吗?

  反过来,如果肯定陛下有识人之明,那就得承认这三个年轻人确实逆天,可是眼瞅着奶毛未褪的样子,哪里有一丝世外高人的模样?

  但陛下要让郭嘉任守宫令,让荀彧任大司徒长史,谁又能反对什么呢?

  现在众人全都竖起耳朵,想要听听郭嘉有何真知灼见,难道比大司空丞杨彪看得还要透彻?

  “陛下,微臣以为除贼务尽,免留后患。”郭嘉站到殿中深施一礼说道。

  “细细说来,如何除贼务尽!”刘明笑道。

  “河东董卓已成丧家之犬,不久将会彻底败走,臣以为大司马与大司刑应挥兵北上继续追击,彻底清除董贼余孽后以得胜之兵顺势进军南匈奴,荡平河套诸族,特别是南匈奴这个心腹大患。”

  郭嘉说完扫了众人一眼,见陛下正在面带微笑地看着他,而众臣们则脸色要丰富多彩得多,有的惊讶、有的愕然、有的赞赏,有的摇头苦笑面露不屑。

  “灭了南匈奴也不应就此止步。”郭嘉继续道,“而应该挥师继续北上,在北部蛮原之上,鲜卑已成气候,再不攻灭恐怕就来不及了。”

  鲜卑?这一下触及了不少人的盲区,鲜卑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蛮族?

  “陛下不可啊。”突然一位大臣出班道,“天下纷乱久矣,民不聊生,国库空虚,臣以为在除灭叛贼后当休养生息,对异族采取怀柔之策,在国力没有怀复之前不宜再动刀兵。”

  众人一看,乃是新任雒阳令孔融。

  孔融颇有才名,因而刘明在清除袁家势力后,便召孔融担任雒阳令,目前来看,还算尽心尽力,而他理政的核心方式就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刘明没有说话,而是继续看向郭嘉。

  “我们休养难道敌人就不休养吗?”郭嘉风轻云淡地笑道,“不趁南匈奴南乱之际平定河套,难道要等他们一统内部铁板一块之后再对攻打吗?

  “中原战乱固然使得民生疲惫,但同时也练就了数支百战之兵,正可趁着士气旺盛之时剪灭边患,一旦士卒疲怠下来,再想激发士气便难了。”

  “这……”孔融一时无言,写写文章、做做学问,或者治理一县之地,他还是没问题的,但若是纵论天下大势,他与郭嘉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刘明给了郭嘉一个鼓励的眼神。

  郭嘉点了点头继续道:“同理,河内的黑山贼与白波贼此刻外强中干,难以为继,要趁着此次其倾巢出山之际,一网打尽,永绝后患,需要大司刑盖勋分兵与大司空朱儁合力而为之。

  “若微臣所料不差,兖州战事即将结束,可令公孙瓒继续南下,与大司马丞合力平定袁术的扬州之乱。以袁术之能,胜之不难,如今难的反倒是在西南益州。

  “刘焉公然违抗圣旨,有自立之心,蜀地险峻,若大兵征讨,恐怕才是最消耗钱粮的,但又不能任其坐大,须早谋良策。”

  “不知奉孝有何良策?”孔融对着侃侃而谈的郭嘉抱了抱拳道。

  此刻,他对这位年轻人不由得生起一丝钦佩。

  “臣闻张鲁借米教愚民,势力迅速膨胀,久必为患。”郭嘉道,“以臣之见,不如就让张鲁去征讨刘焉。”

  请收藏本站:https://www.otxs.cc。欧特小说网手机版:https://m.otxs.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